自己为什么不快乐,如何让自己快乐?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2-10-07 阅读:

  为什么你总是感觉不快乐?首先,我们用逆向思维思考一下,自己在生活中不快乐到底是因为什么。我根据咨询过的小伙伴们,总结了出了其中三点:一、有过悲惨的经历或者童年,总是活在过去的回忆里。二、家庭、恋爱、社交等人际关系给自己带来的烦恼。三、太在意他人的目光,总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先说第一点:悲惨的童年,悲惨的经历,总是活在过去的伤痛里无法自拔,让人感到无助感和麻痹感。这种状态很像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心理创伤。提到心理创伤,我们就会想到战争,洪水,地震、火灾及空难等等,其实心理创伤远远不只是这些强大的灾难事件。还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长期经历到的忽视、情绪虐待、躯体虐待或者肢体暴力都会促进心理创伤的形成。弗洛伊德认为:你现在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是由于你过去的一段悲惨经历所引发的,你有怎样的过去就有怎样的现在,这种现在的问题是由过去引发的理论叫做原因论。      另一位心理学家阿德勒就完全不同意这个观点,阿德勒提出了目的论。他认为你现在的创伤不是由过去的问题引发的,而是由你现在的目的引发的,而这个目的有可能是存在于你的潜意识之中,可能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你有这样的目的,但是你的大脑已经开始为了你的目的找理由了。它上哪去找理由呢?就是到你的记忆里去找,找到合适的理由合理化,让你自己都觉得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而事实上这个原因根本不存在于你的过去,而在于你现在的目的。他的书里有一段话:人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作为手段,人能够捏造出愤怒这种感情,当然也包括其他的情绪。就比如说:一个男生,在年少时遭受过家庭暴力,所以在他长大成家后,他也时常对身边的人施加暴力。这种行为,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目的产生的,而这个目的可能就是单纯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情绪管理能力,从而通过暴力行为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可能是想通过暴力行为实现自己的控制欲和占有欲。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童年时遭受过暴力,长大后反而会更加珍惜的对待身边人,厌恶暴力,因为他们受过伤害,不想让自己爱的人受同样的伤害,这是他们的目的。而有些人却拿过去当做自己摆烂、发泄的借口。我承认,过去的经历,对人是有一定的影响,可是真正决定自己行为的,还是自己的选择。孩童时代的我们,通过“脆弱”这一威力十足的武器支配大人们。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想要让他人担心、束缚他人言行、支配他人。其实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就是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会被抹掉。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即使他们对现在的生活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让他更加轻松、更能安心。其实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却很难改变自己,虽然很想改变,但却无法改变,说的过激一些,变化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风险,甚至是“死亡”。我本人是非常认可阿德勒的观点,因为它比较实际且积极乐观,主要是让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潜意识里真正的目的,通过修正这个目的,建立起改变现状的勇气。所以,你现在知道怎么让自己不再沉浸于过去的回忆里了吗?然后我们再来看第二点:家庭、恋爱、社交等人际关系给自己带来的烦恼。这让我想到阿德勒说过的一句话:“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这个快乐的定义。一个个体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里面包括“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阿德勒提出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的理论,叫作课题分离。意思是: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时,你要把这个问题分成两个部分来看,一个是“你自己的问题”,一个是“别人的问题”,而你只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能去干涉别人。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从这个角度来说,哪怕是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人之所以会介入他人的问题,就是为了得到一种自我的心理满足,通过影响他人来实现自我的一种控制欲,或者通过得到他人的认可来满足自我的心理需求。所以你介入他人的问题根本不是为了他人好,而是为了满足自己。而你作为主体,希望他人为你的问题做决定时,其实就是在转嫁责任。我们来举个例子:就比如说一对夫妻,丈夫在外工作赚钱,妻子在家养育小孩、操持家务。有一天,丈夫决定辞职,而妻子并不支持他这个决定,两人因为这个问题发生了争执。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介入他人问题,给自己带来烦恼。我们先来分析丈夫决定辞职的原因有哪些可能。可能是因为看到了自己在这个公司的发展局限,想要换一个更好的环境。也可能是因为和同事、领导相处不来,想要脱离这种压抑的环境。不管是哪种原因,丈夫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我们再来看妻子,她不支持丈夫这个决定,很大可能是因为丈夫可观的收入,失去这份收入重新打拼会让自己没有安全感。如果丈夫真的听从了她的决定,不辞职,那之后丈夫的发展不如意,或者和同事、领导相处不愉快,都可能怪罪到妻子头上,造成后续一系列的矛盾。那这种情况妻子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就是分清楚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妻子可以跟丈夫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给出自己的建议,至于最后的决定,则是由丈夫做出,因为那是属于他的课题。如果丈夫还是决定辞职,那是否要继续和这个人一起生活,则是妻子的课题。妻子如果选择接受丈夫的决定,那她就必须共同承担丈夫辞职带来的后续问题,可以选择与丈夫一起外出工作,增加家庭收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也可以选择节衣缩食,减少家庭开支。永远不要在关系里强调,我为了你这样这样,也不要强调你能不能为我怎样怎样,总之自己的事情只能自己作出决定。这样并不是希望一个人自私,而是希望一个人内心强大起来,不依赖于他人,因为我们不能指望其他人对我们负责,我们也不能替他人着想。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可能你的付出在别人看来就是压力。我们并不能真正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因为你并不是他,每个人也只能活出自己的人生体验,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最后一点:太在意他人的目光,总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一点其实是大部分人的通病,是很多人的常态,是一些人存在的意义、自我价值感的来源。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时时刻刻都与他人产生着不同的联系。你觉得自己穷,是因为你见过富的,你觉得自己丑,是因为你看过美的。所以你烦恼的根源就是跟别人比较,比别人学习好、比别人优秀你就开心、快乐,比不过你就陷入自卑、焦虑。那如何解决这种烦恼呢?首先,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就是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对优越感需求强烈的人,其实是对自己内心自卑感的补偿。要知道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的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活成了别人想要你活成的样子。其次,阿德勒认为,人的价值感和幸福感,来源于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人际关系的终点。那什么是共同体感觉呢?就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只要有两个“我和你”的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就比如说你和你的家人,就是一个共同体,你和你的朋友们,也是一个共同体,你和你的恋人,也是一个共同体,你和你所在的班级或者公司,也是一个共同体。我们存在的价值并不是通过别人的认可获得的,而是通过追求在一个集体当中担任一个重要的职位并为集体做的贡献获得的。所以阿德勒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追求竞争,竞争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表现,你要通过跟别人的比较才能体现出自我的价值,也就是说通过别人的认可才能得到自我的价值的话,那你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他人认可”与“共同体感觉”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如果你是为了他人认可而存在的话, 那他人不存在的时候你就不会行动。就比如说一个人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需要帮忙搀扶上台阶,在意他人目光的人,看到周围没人,就不会上前帮忙。但如果是为了共同体感觉的人,他就不会在乎有没有人看,直接就会上前搀扶,因为他做好事就是单纯的为了大家好,而这种行为也能给他带来快乐。如果你的行为总是被他人的评价影响的话,那你就永远无法获得自由,你被他人所束缚,总是因为他人的观点作出改变。共同体感觉就相反了,你是为了自己而活,你认为自己是在为集体做贡献,这么做能让你感到快乐,你就这么做了,别人的评价根本不重要。不能为了父母而存在,为了爱人而存在,为了小孩而存在,要体会到你是为了自己而存在,否则你永远都无法体会到共同体感觉。当你能完全接受自己的存在时,就不会再理会他人的目光了。那如何组成共同体呢,要信任他人。你必须无条件信任他人,他人才会信任你,这样才会组成一个合理的共同体,对整个共同体作出贡献,而幸福、快乐就来源于“贡献感”。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就比如说,比尔盖茨已经是世界首富了,但是他也还在工作,对家庭这个共同体的付出已经不能给他带来更多的满足感了,所以他的共同体从家庭变成了社会。幸福是不断的产生不断进行下去的, 做对共同体有意义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能从中获得满足感、幸福感。同时,你不能干涉他人,伤害他人,不能损害共同体的利益,如果损害的话会让别人不再信任你,那你就不是这个共同体的一份子,你的存在就没有价值。你只要做到了这些,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你的这种被他人认可的需求就不存在了,你就能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释放。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让自己快乐的全部内容了,所以你知道,该如何让自己快乐了吗?

--壹心理网

 


CopyRight © 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庙山经济开发区江夏大道16号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