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反内卷一边焦虑,为什么总忍不住和别人「比较」?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1-11-25 阅读:
并没有立志要“过得比别人都好”,但在很多时刻里,感觉自己似乎被“比较”的阴云裹挟:
朋友圈里朋友们去看的沙漠、星空、森林,节日里收到的别出心裁的惊喜;聚会时话题里避不开的工资、情感状况和工作状态;发现一个宝藏公众号,点开时却发现已有两位数的朋友关注,感觉自己错过了很多身边人早就知道的观点;最近的生活工作连轴转,但叫苦时都有声音说“比你苦的人多着呢”;就算一直以来致力于摆脱“世俗标准”,但似乎要显得“有趣”也成为了新的竞争。“比较”在生活中编织出细细密密的网,不堪其扰的我们如何保持自己呢?
千丝万缕的比较背后是自我定位的问题本来已经下定决心想要拼一把追求自己的理想工作,但身边同学考上公务员后的稳定工作还是让自己有些动摇,与此同时还会因为自己的动摇不能决定而陷入进一步的自责之中……
1954年,Festinger第一次提出社会比较理论,也被称为“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类体内存在一种驱动力,推动我们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我作为一个社会人,通过比较来确定自己的处境和地位,看到所有的相同和不同,再建立“自己”这个概念,这是我们忍不住比较的本质驱力。而在“社会比较”这个概念的基础上,目前的研究一般将它进一步分类为:平行比较、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
平行比较是更多发生,也更多困扰我们的类型。在Festinger的相似性假说中,认为个体想了解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直接、客观的手段,这时个体就会倾向于与他人、而且是与自己能力和观点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因为相似的他人可以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这很好理解——或许我和爱因斯坦没什么可比性,但是从小伴随耳边的“别人家的孩子”却会让我感到有点不适。
在和自己的老板或是偶像比较时,我们会畅想自己经过努力之后也会成为这样的人;但与自己境遇相似或是关系亲近的人比较后,则会更容易让我们感受到落差或满足感。关于社会比较过程的大量研究已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个人与他人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来的期望。和朋友出去玩,自己总是那个最先开始笑还笑个不停的人,所以我们会说,“我是个笑点低的人”;原本因为落选了某个比赛或评比而感觉非常沮丧,但平时比自己在这方面能力强很多的人也落选了,就会觉得心情好像也没有那么沉重;在上一家公司总觉得自己的行业前途无望,跳槽后更合理的制度、更优秀的老板又让人对行业的印象焕然一新。
所以,“比较”很平常、很本能,但它的作用不容小觑,怎么看待自己,自己的情绪状态如何,对未来有点多少信心,都隐藏在每一个或大或小的比较里。
内耗:过度比较带来了什么?
Festinger认为,个体在与他人进行能力比较时,有一种要求“自己做得更好”的向上驱力,这种单向向上的驱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但个体要求自己做得更好的同时,存在一种“非社会抑制”(non-social restraints),即个体虽然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的观点,但却无法完全改变自己的能力。
用寻常的话来说,也就是能力跟不上野心。在这种落差下,无力感和无意义感也会汹涌而来。
开始时,很多人会为自己所向往的职业特质所吸引,要成为一名好老师、负责的工程师、独特的艺术家,可走着走着,却发现自己在竞争中迷路了,“把别人比下去才是优秀的”似乎成为工作的主旋律。或是在各个平台看同龄人的励志视频,别出心裁的展示不断涌现、精致或励志的标准不断刷新,自己似乎永远达不到那样的生活。比较还在进行,但动力却在一点一点消失。想达到的希望与达不到的焦虑、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组成恶性循环,内耗就在此时发生,并逐渐形成习惯。或者,在层出不穷的“优秀”竞争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谓的“社会标准”没有意义,但自己又好像找不出一件充满热情想做的事。过度竞争、无效内卷让自己感受到生理厌恶,上下求索却不见“一生的事业”浮现,比起进退两难,不如干脆躺平。这样的想法表面上是“理性分析”下的无奈选择,但它的背后藏匿着对自己的忽视。
“我好像一直在为自己着想,但我的眼睛却始终关注别人是什么样子的。”摆脱比较带来的困扰,要先从真正的看到自己开始。在习惯性的比较当中,隐藏其中的是自己的不确定感,也是我们在第一部分说到的“定位问题”。能够从内生发出价值和意义的力量感,可以冲破比较的藩篱。
当“发了几篇文章”、“这几年薪资涨了多少”这样的问题成为我们的困扰时,它们也通常会迷惑真正的问题所在。比起解不开的“高薪更好还是稳定更好?读书更好还是工作更好?结婚更好还是独身更好?”的夺命连环问,更多地设想自己未来生活的细节也许是我们更需要的。
“我在什么样的城市生活?我结婚了吗?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什么样的东西?我有很多新朋友,还是只和几个朋友保持着深厚的友谊?我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还是并不规律,但有很多新鲜的挑战?”在这个不需要与任何人比较的设想里,生活会变得更加立体、更加清晰。
这些“时间性”或者说“个人内部”的比较,被称为“时间比较”。和社会比较一样决定着人们的自我评价、情绪和期望。把自己现在的品质和自己过去的品质进行比较。比如,我们是不是和过去一样快乐,我们的成绩或是工资有没有提高,我们的视野有没有更开阔等。
把时间变量加入,扁平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立体;能够真正看见自己,茫茫无限的世界里才有坐标。拨开“比较”的迷雾,不再为“忍不住”比较而纠结痛苦;不再为下意识停不下来的“上行比较”牵着鼻子走;也不再为“高不成低不就”的中间状态而迷茫徘徊。
——壹心理

CopyRight © 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庙山经济开发区江夏大道16号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