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学院新闻
    省人事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良美同志的讲话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09-01-01 阅读:

    同志们:
        今天下午,按照省“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决定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发布2009年湖北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选招计划和岗位需求情况,正式启动今年的“三支一扶”计划选招工作。目的是扩大“三支一扶”计划的社会影响,动员组织广大高校毕业生踊跃参与“三支一扶”计划,发挥“三支一扶”计划在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服务的示范作用,为有志于到我省广大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志愿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明确的岗位需求情况,供大家选择报名。按照省“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下面我就2009年湖北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选招工作作一个总体介绍。
        一、认真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大家知道,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一系列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的政策和项目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和创业,不仅有效缓解了基层人才的短缺问题,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促进了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三支一扶”计划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计划。所谓“三支一扶”,是“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简称,就是选招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阶段性的志愿服务工作。政府部门为其提供生活补助等必要的生活待遇,为其服务期满就业、升学以及创业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发挥好“三支一扶”计划的示范作用,是我们运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关注民生,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省的“三支一扶”计划自2007年全面实施以来,实际在岗服务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8000余名(含已经纳入“三支一扶”计划的2006年支教生)。这批高校毕业生下到基层一线,知识新,热情高,肯钻研,他们以青春的激情和实际的行动引领了青年人才走向基层,完善自我,奉献社会的时代风尚,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正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支新的生力军。
        当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2009年,全国有611万名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其中我省36.7万多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非常关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求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今后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今年,我省的第一批“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即将服务期满,省里正在研究有关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的细化问题,不久就将出台。实施好今年的“三支一扶”计划,圆满完成年度选招任务,发挥好“三支一扶”计划的示范作用,对于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2009年湖北省 “三支一扶”计划的选招人数
        2009年全省共计划选招3000名高校毕业生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其中,结合国家“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选招2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重点支援农村初中义务教育;根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选招400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技、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农村经营管理、农村能源等公益性支农服务岗位;选招400名(含50名基层计生服务岗位)医疗卫生专业的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支医,重点培养全科医生;选招50名高校毕业生到贫困乡镇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结合共青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恩施项目,选招100名高校毕业生到恩施州的基层乡镇担任西部计划志愿者,5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青年事务综合岗位工作。以上计划相应的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已经列入2009年度省级财政预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与往年的计划相比,今年的支医计划中划出了50个计划指标,专门用于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岗位,主要是考虑到基层计生工作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基层计生服务岗位的选招条件、见习期限和管理方式与支医高校毕业生一样,纳入“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统一管理,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局)承担行业主管部门相应的协调管理职责。
        三、关于2009年“三支一扶”计划岗位需求情况
        去年11月,我们就向全省发出了《关于做好2008年度“三支一扶”人员生活待遇落实和2009年度岗位需求申报工作的通知》(鄂三支一扶办〔2008〕13号),要求全省广大基层单位积极申报“三支一扶”岗位需求,岗位需求情况经县级“三支一扶”办汇总后,报县市区政府主管财政工作的领导审核把关,再由各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层层汇总上报。这样,把岗位申报和县级财政预算衔接起来,从而保证了岗位需求信息的真实、准确,为人员选招的针对性和人员到岗后的生活待遇的及时兑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今年全省上报的岗位需求情况看,广大基层对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达到4067个岗位,其中支教岗位2971个、支农岗位350个、支医岗位563个、扶贫岗位59个、青年事务综合岗位124个。
        今年的“三支一扶”岗位信息发布仍然采取去年的做法,即根据基层申报岗位需求情况,总体上据实发布,选招派遣人数按照年度计划数控制。对于极个别地方的岗位需求,因为工作原因,省级主管部门对其岗位有所调减;对需要加强的地方,省级主管部门也正提出指导性意见,进一步申报部分岗位。今天发布的《2009年湖北省“三支一扶”计划岗位需求信息》是第一批岗位信息,大家可在湖北人事网(www.hbrs.gov.cn)、湖北人事考试网(www.hbrsks.gov.cn)、以及各省级主管部门的网站上查询。
        省级有关主管部门对部分地方的指导性岗位申报,待按程序上报审核后,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将在3月底发布第二批岗位需求信息,包括50名基层计生服务岗位的需求信息。
        四、关于我省“三支一扶”计划的报名条件
        我省“三支一扶”计划的报名条件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8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实施意见》(鄂人〔2006〕16号)所规定的选招对象和条件,以及湖北省“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我省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鄂三支一扶〔2007〕01号)执行(可以上湖北人事网“三支一扶”专栏查询)。具体说来,就是省内普通高校2008、2009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生源为本省的外省普通高校2009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支医”、“支农”对象的选招可以放宽到2007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如果省内生源不足,各地可按条件适当选招外省生源的毕业生。具体的专业要求根据岗位需要确定。身体条件达到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办公室颁布的体检标准。其他条件可查询招考公告。
    五、关于我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相关待遇
        我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各项待遇的政策规定主要体现在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8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实施意见》(鄂人〔2006〕16号)和湖北省“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我省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鄂三支一扶〔2007〕01号)中。2008年初,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和省财政厅又联合发出了《关于做好我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生活待遇落实兑现工作的紧急通知》(鄂人〔2008〕3号),对生活待遇的标准和工作要求作了进一步明确。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在三年的服务期限内,由政府财政资金保障“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和奖励资金,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生活补贴的标准按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新录聘用人员的工资标准和增资办法执行,按月发放。“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每人每年发给400元的交通补贴。所需资金,除“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由中央财政全额转移支付外,由省财政按每人每年5000元的标准,专项补助到接收“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县(市、区),其余部分由县(市、区)财政负担。对年度考核合格以上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由省财政按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的标准,直接发放给本人。服务期满之后,“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考研、职称晋升、就业和自主创业等8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具体可在湖北人事网上查询。
        六、关于2009年“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选招工作的基本步骤
        今天发布了《2009年湖北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选招工作公告》和第一批岗位需求信息,就正式启动了选招工作。后续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步骤的工作: 
        一是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这次新闻发布会后到4月间,各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各业务主管部门和省内各高校,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三支一扶”计划的目的意义、有关政策、“三支一扶”毕业生先进典型;发布2009年“三支一扶”岗位需求信息;组织“三支一扶”工作巡回报告团,动员广大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三支一扶”计划。各市(州)“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可根据情况,带队组团,各县市区“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单位参加,到有关高校做好有针对性的宣传、动员工作。
        二是做好报名组织工作。2009年3月中旬至5月上旬,采取学校集体组织

    CopyRight © 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庙山经济开发区江夏大道16号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