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学院新闻
    张兆本同志在“三支一扶”计划岗位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09-01-01 阅读:

    同志们:
        今天下午,省“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湖北省2008年度“三支一扶”计划岗位需求情况。目的是进一步扩大“三支一扶”计划的社会影响,动员组织广大高校毕业生踊跃参与“三支一扶”计划,为有志于到我省广大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志愿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明确的岗位需求情况,供大家选择报名。按照省“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下面我先就湖北省2008年“三支一扶”计划的有关情况作一个总体的情况介绍。
        一、关于湖北省的“三支一扶”计划
        所谓“三支一扶”,是“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简称,就是选招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阶段性的志愿服务工作。政府部门为其提供生活补助等必要的生活待遇,为其服务期满就业、升学以及创业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这样既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基层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难得的基层锻炼成长的机会,同时可以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这是我们运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关注民生,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
        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下发后,2006年,中组部等八部门共同启动了“三支一扶”计划。同年11月,按照省长办公会议的要求,湖北省委组织部、人事厅、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厅、卫生厅、扶贫办、团省委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实施意见》(鄂人〔2006〕16号),决定从2007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选招3000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并将2006年我省开展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与“农村教师特设岗位”项目以及团省委组织的部分“志愿者”服务项目纳入“三支一扶”计划。这就是我们省的“三支一扶”计划。
        2007年,全省共选招了2815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等相关工作。这批高校毕业生下到基层一线,知识新,热情高,肯钻研,有效缓解了近年来基层人才断层的压力,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正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支新的生力军。
        二、关于湖北省2008年度“三支一扶”计划的选招人数
        2008年全省共计划选招3000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和青年事务综合岗位工作。其中,结合国家“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选招2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重点支援农村初中义务教育;根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工作的需要,选招400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技、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农村经营管理、农村能源等公益性支农服务岗位;选招400名医疗卫生专业的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支医,重点培养全科医生;选招50名高校毕业生到贫困乡镇从事扶贫工作;结合共青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恩施项目,选招100名高校毕业生到恩施州的基层乡镇担任西部计划志愿者,5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青年事务综合岗位工作。以上计划相应的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已经列入2008年度省级财政预算。
        三、关于2008年度“三支一扶”计划岗位需求情况
        从今年的“三支一扶”计划岗位公告中,大家也许会发现,今年我省的选招计划数是3000人,而今天发布的岗位需求是4000个,并不一致。因为岗位需求和年度选招计划是两个概念。岗位需求是基层单位申报,层层汇总的人员需求情况;年度人员选招计划是省级财政补助配套的人员控制数。
        去年12月,我们就向全省发出了《关于做好2008年度“三支一扶”岗位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鄂三支一扶办〔2007〕2号),要求全省广大基层单位积极申报“三支一扶”岗位需求,岗位需求情况经县级“三支一扶”办汇总后,经县市区政府主管财政工作的领导审核把关以后再由各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层层汇总上报。这样,把岗位申报和县级财政预算衔接起来,从而保证了岗位需求信息的真实、准确,为人员选招的针对性和人员到岗后的生活待遇的及时兑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今年全省上报的岗位需求情况看,广大基层对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接近4000个岗位。为了全面真实地反映全省基层的岗位需求情况,为有志于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广泛的志愿选择,我们决定将岗位需求据实发布,再根据报名、考试、考核和体检情况,按照年度计划择优选招。《湖北省2008年度“三支一扶”计划岗位需求情况》今天已经正式发布,我们在印发文件的同时,发布在湖北人事网(www.hbrs.gov.cn)上,各新闻媒体、各高校和广大毕业生可以及时查询。
        四、关于我省“三支一扶”计划的报名条件
        我省“三支一扶”计划的报名条件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8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实施意见》(鄂人〔2006〕16号)所规定的选招对象和条件,以及湖北省“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我省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鄂三支一扶〔2007〕01号)执行(可以上湖北人事网 “三支一扶”专栏查询)。具体说来,就是省内普通高校与生源为本省的外省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省内普通高校上一年的本科以上毕业生也可参加选招)。考虑到行医资格与选招培养全科医生的要求,“支医”对象的选招可以放宽到2006年(去年的补充意见说的是2005年,今年顺延一年)的普通高校本科及硕士以上毕业生,“支农”对象也相应放宽,如果省内生源不足,各地可按条件适当选招外省生源的毕业生。
    上述报名条件,主要是为了保证我省“三支一扶”人员的质量,同时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五、关于我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相关待遇
        我省 “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享受的各项待遇去年已经发布,我在有关场合也作过介绍。各项待遇的政策规定主要体现在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8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实施意见》(鄂人〔2006〕16号)和湖北省“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我省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鄂三支一扶〔2007〕01号)中。今年初,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和省财政厅又联合发出了《关于做好我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生活待遇落实兑现工作的紧急通知》(鄂人〔2008〕3号),对生活待遇的标准和工作要求作了进一步明确。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在三年的服务期限内,由政府财政资金保障“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和奖励资金,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生活补贴的标准按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新录聘用人员的工资标准和增资办法执行,按月发放。具体办法是,对“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不实行见习期工资标准,一经选招聘用直接按新录用人员转正定级并高定1-2个薪级工资级别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并每年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凡到国家级、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与国务院明确的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县(市、区)和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高定两级薪级工资,到其他乡镇基层工作的可高定一级薪级工资。另外,“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每人每年发给400元的交通补贴。对年度考核合格者,每人每年再发给5000元奖金。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者,经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审核,颁发由国家人事部统一印制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证书》,作为服务期满后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依据。服务期满之后,“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凭《服务证书》可享受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考研、职称晋升、就业和自主创业等8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具体可在湖北人事网上查询。
        六、关于2008年“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总体部署
        春节前夕,我们发布了《湖北省2008年度“三支一扶”计划实施方案》,对全年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这次需求岗位发布以后,就是广泛宣传,组织选招,动员和组织好报名工作。报名从3月10日开始,到5月30日结束。报名工作采取网上报名和学校集体组织到省级主管部门报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此项工作由省委组织部和省人事厅牵头,省教育厅负责支教、省农业厅负责支农、省卫生厅负责支医、省扶贫办负责扶贫、团省委负责青年事务综合岗位志愿服务人员的报名工作,省人事考试院承担网上报名工作。
        报名工作结束以后,就是组织考试、考核与培训、体检。时间大致定在6月份至7月上旬进行。人选确定后,将名单报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备案,体检工作按全国标准统一组织进行。上述各个实施步骤的具体时间会在网上另行通知。派遣工作大致安排在7月底进行。
        今年7月,全省将统一部署2007届“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满一年的年度考核工作,对考核合格者每人发放由省级财政资助的奖金5000元。各级“三支一扶”领导小组和协调管理办公室将把完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间的管理制度,细化服务期满后的相关优惠政策作为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七、有关工作要求
        首先要请我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对“三支一扶”计划予以热情的关注和广泛的宣传,重点宣传好“三支一扶”计划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青年人才锻炼和健康成长、对于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大意义;宣传好广大高校毕业生热切关心的报名条件、生活待遇、服务期满的

    CopyRight © 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庙山经济开发区江夏大道16号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