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界限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1-04-13 阅读:

我当老师有个原则,不跟学生轻易分享自己的私事,尤其是负面的私事。对课程有帮助的一些个人经验可以分享,但如果把学生当成一个吐苦水的对象,在我看来这不是老师该做的事。

这个原则来自我的大学经历,大学时候有一个老师,她很喜欢在课堂上谈自己多么不得志,谈她在体系里遭遇的一些打压等等。

她当然有表达的自由,可是她谈这些,一来和她的教学的内容毫无关系。二来,学生根本不清楚老师表达的内容,到底希望得到学生什么样的反馈。

这一类的发言只会让学生困惑,同时也远离教学本身,这就意味着教师远离了自己的责任。

在哲学课堂难免会牵涉到自由、平等、正义、人性等议题。这些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会让我联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以及一些正在承受的困境和压力。

这时候,我会提醒自己,「我在这个课堂的责任是什么?」,跟学生抱怨一些他们难以理解或无法参与的事情,这不是我的责任,更不是他们的责任。

反过来我也会想,那些心理压力很大的老师,他们为什么不向其他人求助呢?一个懂得求助的老师,才能教学生主动求助,而不是让求助的声音变得令人反感。不是吗?

某个角度来说,一个公私不分的老师,意味著他对一个概念可能是模糊的,这概念叫「人际界线」。

某个角度来说,我们成长的一生就是在学习如何「拿捏」人际界线。

我喜欢用「拿捏」这个词来描述这个概念,因为人际界线光凭肉眼根本看不见,当你感受到它的存在,往往它已经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你的生活中。

所以人际界线不是一条「线」,不是特朗普在美国和墨西哥中间搭建的围墙。

所谓人际界线,指的是「自我中心到边缘」,一种立体的、有力量的、会和别人互相摩擦,但也存在融合与排除等可能的可变状态。

所以人际界线不只是:一个孩子讨厌父母不经他的允许,就擅自进入他的房间。

也不只是:一位女士在公司年会,被一位男性领导开了性的玩笑。

人际界线不只是一个人未经对方允许,让对方侵入自己的某个领地。人际界线是一个人对自我认知的程度,对于一个自我认识不清的人,他的人际界线是含糊的。

同样地,一个自我认识不清的人,一上来就跟他谈人际界线,很大可能只会让他迷惘。

一位老师对不明就里的学生吐苦水,使得学生无法拿捏他们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并且自我产生了「这时候我该怎么办?」的自我怀疑。这位老师没有把握好人际界线,因为那一刻,他没有意识到学生的自我,以致于他不知道他说的话会对学生产生何种负面影响。有些家庭也是如此,父母给孩子倾诉许多他们的自我尚且无法承受的烦恼,这都会搅乱孩子的自我认知,乃至于自我发展。

有的来谈者读幼儿园,就听妈妈天天跟他哭诉先生怎么出轨,怎么抛家弃子。这时,孩子对父亲和母亲的形象还不清晰,现在被搞得更乱了。而他对于自己如何回应母亲,又该如何看待父亲也无计可施。

这些纷乱的事务,也让他对自我产生怀疑,「我是个无能的孩子吗?」、「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等等。

不同年龄,不同人生阶段,我们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的人际界线就会相应做出调整。

所以人到中年,如果你觉得自己好像又像清少年时期一样,开始注意起发际线、注意起自己的外表。即使身边的同龄人都告诉你说没必要,也不能代表你该做或不该做这件事。

可能这是提醒你重新认识自我的信号,那么我们可以追寻这个信号想一想,生活中是否出现变故,使得你对一度稳定的自我,出现对动自我变化的动力。

比如电影《美国丽人》,原本感觉生活很枯燥的男主,因为遇到一位对他极有性吸引力的少女,于是开始健身,希望获得少女的青睐。

又好比电影《天注定》中,对未来懵懂,但也因此怀抱希望的少年,因为在爱情中被喜欢的人一句:「你能养我和孩子吗?」的现实敲打。怀抱希望的少年自我死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绝望的自我,最终少年在绝望中自杀。

总之,下次当你思索人际界线,无论思索自己或关系。先把人际界线的概念放在一边,先回到你对自我的认识:

1. 你了解自己吗?

2. 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吗?

3. 你和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晰吗?

再问人际界线怎么了。

来源:壹心理网

 

CopyRight © 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庙山经济开发区江夏大道16号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